首页 - 天气报告 - 解读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案例分析
弗洛伊德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发现
施莱希尔(Schreber)案例是弗洛伊德在1911年发表的一篇著作中提到的一个典型案例,用于说明和解释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。施莱希尔是一位德国法官,在晚年因为精神分裂症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。弗洛伊德通过对施莱希尔病史的分析,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父亲死亡以及自己性取向的恐惧,这些潜意识冲动被转化为对上帝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。
理想化与退步
在施莱希尔的情况中,他将自己的父母替换成神明,将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变成了宗教经历。这就体现了理想化这一心理防御机制,即个体为了避免面对不愉快或痛苦的事实,将其转换为更为可接受、美好的形式。在此过程中,个体可能会忽略现实中的实际问题,而陷入一种幻想性的世界。
分离
另外,施莱希尔还表现出了分离这一心理防御机制。他将自己的身体部分从整体上分离出来,比如把大脑看作独立存在的事物,并且认为它有能力进行思考和感受。这一行为反映出他的自我感觉受到威胁,以及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。
投射
施莱希尔常常指责医院工作人员犯有诸如谋杀等严重罪行,这种情况说明他使用了投射这一心理防御手段。通过将自己的恶意思想投射给别人,他可以避免承认这些思想是来自于自己本身,从而减少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感。
回溯
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外,弗洛伊德还注意到了施莱希尔在回忆过去时出现的一系列错误记忆,这表明施莱希尔正在使用回溯这一策略。他试图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,以符合他的当前信念系统,从而降低内心冲突并维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。
猜你喜欢
- 2025-02-10黑咖啡秘密揭开公司网站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真正魅力
- 2025-02-11咖啡期货价格变动同步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最新消息对照
- 2025-02-11咖啡的秘密这5个锅我不背喝咖啡真的对身体不好吗
- 2025-02-10心灵的港湾现代诗歌精选中的安慰与启示
- 2025-02-10春眠不觉晓李清照却在咖啡店赖床
- 2025-02-10她把鲜花课堂搬进咖啡馆
- 2025-02-17在会议之前喝一杯咖啡可以提升沟通效果吗
- 2025-02-10古代诗仙排行榜评定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词人
- 2025-02-10成熟与嫉妒的视角-五十岁的自我反思
- 2025-02-10从陶渊明到李白揭秘中国古代诗人雅号背后的故事